以四个着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李永皇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传承、弘扬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取得实绩实效。
着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立足各地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挖掘乡村景观的人文价值,大力发展有特色、吸引人的民宿酒店、乡村乐园等文化产业。鼓励乡村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底色,辨识度高、标识性新、地域性强的原生态文化艺术品牌,用心用情做好乡村旅游。都市圈附近的乡村要主动承接外溢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乡情满满、便捷舒适的休闲乐园。要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不断加大对优秀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力度,支持非遗传承人、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等改良改善传统手工艺创造生产,利用互联网、3D打印等技术改良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和展现形式,融合审美、时尚等元素,提升手工艺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破解传统手工艺保护难、传承难、变现难的问题。要推动乡村艺术产业蓬勃发展。支持各地乡村组建民间艺术表演团队,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差异化开发表演项目,注重对乡村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活化利用。引入艺术元素对传统村落进行合理改造,让乡村艺术产业吸引人、有效益。
着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适时制定和完善保护制度与政策法规,加大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保护的资金支持,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工作。其次是要传承好。通过建立村庄历史馆、农耕体验馆等场所,复原体验活动,集中收藏展示传统农具,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着重从乡贤、民间艺人中选树一批农耕文化传承人,加大政策支持和宣传报道力度。再来要发展好。围绕农耕文化发展提升设立专项课题,组织高校专家、学者和一线保护工作者开展集体攻关,加强保护研究。扎实推动农耕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推行数字化保护,创造条件增进社会大众对农耕文化的价值认同,着力促进农耕文化活化发展,在赓续中华农耕文明中擦亮乡村振兴的历史底色。
着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发挥优秀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提升人民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精气神。一方面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结合“文艺轻骑兵”下乡、红色电影下乡、书法下乡等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作为,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发挥乡村振兴讲习所的作用,选派宣讲骨干,引导农民群众投入到乡村振兴实践中。还要发扬睦邻友好精神,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大力发挥乡村文化员、文化乡贤等本土人才的作用,构建多元化问题解决机制。鼓励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村民会议等制度的作用,促进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着力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大对文化人才下乡的政策支持,选派文化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年轻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同时,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综合施策吸引人才到乡村进行创新创业,促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完善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工作,切实选树一批在文化经营、传承、治理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人才队伍。将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各地乡村人才振兴的考核指标,从政策、经费等多个方面保障支持乡村文化人才进行能力提升。
文章来源:贵州省社会科学云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