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清明拔三节,春灌追肥正当时。青少年的成长就像小麦生长一样,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特别需要精心栽培和悉心呵护。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基本走向,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离不开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离不开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幸福线。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决定着必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厚植爱国情怀,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019年11月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2021年4月颁布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2023年4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实效的若干措施》明确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新时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青少年是重点对象,学校是主要阵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大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无论是对于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创新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诉求。这就要求必须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予以战略性考量、系统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
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体化是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题中之义。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深化”。新时代赋予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主题鲜明的理论教育,也是形式丰富的实践教育,核心指向是育人育才,必须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路径探索,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全面推进育人目标一体化、育人内容一体化和育人路径一体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推进大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体化的核心要义。推进大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体化,就是要坚持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原则,对大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通盘考虑和统筹谋划,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日常管理,整合育人资源,凝聚育人合力,构建纵向贯通、有机衔接,横向协同、有效联动的育人体系,最终实现大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取得预期育人效果。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一体化的育人活动,引导青少年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践行爱国主义,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培育家国情怀,旗帜鲜明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自觉投身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握阶段性特点,做好学段衔接,落实好一体化课程内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观念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这就决定了开展大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可“一刀切”,必须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抓好教材编写、教学研讨、师资配备等环节,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水平和需求愿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各学段的教育教学要各尽其责、各尽其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切不可“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要按照“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要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体而言,小学阶段注重趣味性和体验性,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看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一员,各族人民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初步树立“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初中阶段注重知识性和互动性,通过课堂学习、阅读演讲、主题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的责任感,树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高中阶段注重学理性和认同感,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深入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大学阶段要强化使命感和行动力,要通过思想淬炼、实践历练和社会磨炼,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认识,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重资源整合,丰富实践载体,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推进大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体化要用好“大思政课”,挖掘各类思政育人元素,整合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多方面资源,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充分融合、同向发力,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双向互动,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相得益彰,凝聚育人合力。家庭要发挥“第一所学校”的作用,父母担起“第一任教师”的责任,为青少年树立表率,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要发挥文物古迹的育人功能,面向青少年开展“沉浸式”教育。精美的文物、珍贵的古籍,是见证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载体,是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生动素材,具有以史鉴今,启迪未来的育人功能。当前,要广泛组织青少年参观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开展“沉浸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青少年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领略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自觉增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激发投身强国建设、复兴伟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作者:
金瑶,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青年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培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PT22014)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光明网